蜜芽和貝貝網之生死博弈
蜜芽和貝貝網之生死博弈
經過2015年一整年的搏殺和洗牌,中國母嬰電商行業留下來的實力平臺屈指可數,但整個行業卻并沒有因為格局的暫時穩定而 終止博弈 。隨著‘80后’、‘90后’進入孕育潮以及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,政策的紅利更是打開了母嬰新市場的份額,讓原本火熱的母嬰電商更加進入 白熱化 階段,火藥味十足。而做為最先入局的“蜜芽”和“貝貝網”相繼放出大招,營銷大戰PK堪比 貼身肉搏 。
據悉,早在2016年 1月 ,蜜芽宣布先后冠名芒果TV跨年演唱會、湖南衛視華人春晚和元宵喜樂會,貝貝網便隨后在 4月 和 5月 ,分別在東方衛視和山東衛視冠名了兩臺小型晚會;同年 月 ,蜜芽宣布與神州專車合作,推出“孕媽專車”項目,貝貝網 5月 緊接著聯合Uber搞了個“一鍵當媽”活動; 同月 ,蜜芽宣布聯手美中宜和,戰略投資悠游堂,發展020計劃,布局嬰童產業, 5月 貝貝CEO張良倫公開表示看好線下嬰童服務領域;蜜芽的 3月 紙尿褲瘋搶節余音未了,貝貝就在5月搭上了“母親節”的促銷快車; 6月 初,蜜芽聯合金鷹卡通和央視,推出2臺兒童節晚會; 中旬 ,貝貝馬上宣布完成D輪融資 1億美元 。這樣的競比,不絕如縷,那誰又能在這片血海里突圍?
首先我們來說下蜜芽,前身叫做蜜芽寶貝,2011 年10 月蜜芽寶貝正式在淘寶上開店營業,從奶粉、尿片這一標品切入,迅速打開了市場。兩年后,蜜芽寶貝成為了一家四皇冠店鋪。2014 年2 月,蜜芽寶貝官網上線,并正式轉型為進口母嬰品牌限時特賣商場,以閃購模式切入,主攻跨境電商。
其從誕生伊始,就被譽為 “資本的寵兒 ”,一年半完成4輪融資,且全部是國內頂尖風投機構。隨著2015年9月,BAT巨頭百度的進入,蜜芽也奠定了其在母嬰電商行業的地位。在2016年2月的發布會上,蜜芽創始人劉楠更是表示:蜜芽不為錢而發愁,D輪的 1.5億美元 融資至少還有一半沒有動用。
有了資本撐腰的蜜芽,絕對是行內“高調主”的代名詞,接連的明星事件炒作讓吃瓜群眾們看的是眼花繚亂。2015年3月,蜜芽高調發起標品價格戰,吸引了大量注冊用戶,也開啟了 母嬰電商價格戰 的序幕,成為蜜芽公關至今仍津津樂道的事件之一。據傳蜜芽拉新成本約為130-160元之間,每一單履約成本約為30-40元,通俗的講,如果用戶只購買一次,訂單毛利如果低于180元,必然是 虧損 。而對于蜜芽銷售占比最高的奶粉紙尿褲來看,這樣的毛利毫無疑問是不可能做得到的。加上這行最不缺的就是金主,價格戰開打時,別說毛利,不賠本買就已經是好事了。
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靠打標品價格戰圈攏的用戶粘性并不高,一旦發現價格更低的平臺,這些用戶便會轉投他家。因此,當蜜芽低價出售花王紙尿褲的時候,淘寶商或者是零售商便開始大量購入,再以低于蜜芽促銷價5元轉手出售給消費者。這樣一來, 蜜芽虧損30元的單品,他們僅虧損5元就吸引了大量用戶的涌進。借了蜜芽的東風,贏取了客戶口碑,打贏蜜芽挑起的價格戰役。
另外,這樣的價格大戰對于品牌商來講,它使得市場價格混亂,品牌控價一再失去力度;對于代理商來講,它繞過了花王在中國的總代理上海家化,直接從日本的大經銷商、甚至代工廠拿貨,搶的也是它們的生意。這讓蜜芽不但得罪了同行,還得罪了上游的品牌商、代理商, 幾乎把行業里所有能得罪的供貨商都得罪了 。
再縱觀整個價格戰,對于整個行業來說,影響并不大。所謂的“行業洗牌,集中入口”根本不可能實現,所有路口不可能全部堵死。
而在兩年內因資本驅動而崛起的蜜芽,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培養起市場認同感。對于大眾來說,很多人要么是完全不知道這個品牌的存在,要么知道的也是因為他們賣 假貨 而出名。
由于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度不夠,蜜芽一直深陷“售假疑云”,其在奶粉、紙尿褲、奶瓶、手推車等多個品類上都爆出過負面消息。2014-15年間,最為行業關注的當數 瑪格羅蘭推車 和 Betta奶瓶 售假兩個事件。知名媒體調查發現,官方宣傳“100%正品保障”、“只從品牌方、總代理、原產國直接采購”的蜜芽寶貝,其銷售的瑪格羅蘭推車及Britax安全座椅并未從品牌方、總代理直接采購,同時瑪格羅蘭推車疑為假貨。